母语的枷锁,灵魂的桎梏,人格的多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apir whorf假说 母语的枷锁,灵魂的桎梏,人格的多重

母语的枷锁,灵魂的桎梏,人格的多重

2023-12-31 1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 / 语言观止

本文逻辑

Premise 1:Sapir–Whorf hypothesis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会塑造另一种世界观,会影响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Premise 2:在二语习得中,中介语认为,为了无限趋近于或掌握,目标学习的语言,人们要尽量摆脱母语的干扰,才能掌握纯正的二/多语(非母语)。

Hypothesis:如果,上述假设都成立,且我尚未理解错误的话,那人们在迈向熟练或完全掌握二语的进程中,也就是在彻底习得(另一或多门)非母语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在不断地摆脱过去的自己(的语言),形成一个全新的自己(的语言)。

等到彻底掌握,(另一或多门)非母语的语言时,你的体内,(可能)会形成,另一种语言思维模式下的“人格”,同时,你母语思维下的“人格”尚在,此刻你就拥有了“双/多人格”。当然,随着更多语言的学习,积累和掌握,你的体内的“人格”数量,似乎也应随之上涨。

于是,你不断打破母语的枷锁,迈向非母语(目标学习的语言),受目标学习语言的影响,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于是,灵魂开始打破桎梏,桎梏枷锁震颤,然后剥落,最后完全地跳脱出来。你开始,重新审视那个说母语的自己,多重的人格在你体内,呼啸着,嘶喊着!此刻你的心中仿佛有多个民族,你仿佛犹如创世之神,开了宇宙之眼,看着体内多民族,Ta们在“叽叽喳喳”,从此,你开始用多视角(各种语言带来的),去观察这燃烧了亿万太阳下的往事——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观察1:可以观察一下周边双/多语者,他们在说另一种语言时的,肢体和神态,是不是切换成了另一种样子(另一个语言民族的样子)。

观察2:同时,人们在表达难以启齿的话时,往往会用另一种语言(非母语)做“遮蔽”(hedging),比如一对以中文为母语的情侣,其中一人,想要提出分手,多年感情还是在的。所以,为了提出分手时,不那么直接的伤害对方。当事人如果会说英文的话,可能会选择英文(另一种非母语的语言),作为外衣,以遮挡提出分手时,母语语言给对方造成的“锋利”感。

萨丕尔-沃夫假说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百度百科

 

语言相对论(英语:linguistic relativity),也称为萨丕尔-沃夫假说(英语:Sapir–Whorf hypothesis),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所提出,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心理学、语言学假说。这项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语言相对性原理(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这个“语言结构影响语者认知结构”的说法涉及到人类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学习。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考模式,不同语系的语言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也就呈现了各种语言彼此间的相对性,所以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需要而成长和改变。

——维基百科

Sapir-Whorf

早前基于中介语,做的听力相关论述 

传送门→为什么我们易理解国人说的英文(点击观看)

我的结构很简单,说通俗点,就是大家在完全掌握第二语言之前,所说的那些英语,暂且定义为中式英文(中式的程度,有大有小,除非你觉得你的二语已经达到母语级别),大家都说中式英语(有程度大小之别),所以,与直接听老外相比,更容易理解彼此要表达的东西,毕竟我们有类似的输出语言的思维方式(此刻都是中式的,尽管个体有差异,但在正太分布上,仍然有共性可言)。

同时,二语受制于母语影响,与中介语的一些理念相符合,故引入中介语说明为何能易理解同胞所说的英文。实际上,这就是中介语里探讨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或者说母语的负迁移。

此处,不论证发音等问题,因为在这个系列的前两部,已经做过探讨→血泪与赤诚(←这是前两部,点击观看)。

我自己做一次课代表

问:除去传统听不懂英文的原因,为何我们觉着听国人说英文相对容易,听老外却难懂?

答:这是我的一个hypothesis,视频逻辑如下。↓

由于国人受,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母语结构,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会经历类似的语言的过度阶段(当然不排除个体差异,但总体仍有共性可言),这个阶段产生的语言(中介语)可能类似→比如说,中介语版的英文(语言顺序和词汇表达)。

所以,我们在识别国人说的语言(中介语版的英文)的时,认知阻力较小。

加上国人基本有类似的口音(识别语音的压力较小),所以给我们一种,能听懂国人说的英文,听老外时却不太能懂(因为听老外时,辅助消失,认知的要求,提高了)。

当然,影响中介语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文化和个人经历,不同个体可能由于个人的特殊经历产生属于自己的中介语。

但,我相信,如果在共同的文化,经历和母语的影响下的,这一类人,他们的中介语,会呈现出某种共性(此刻仍不排除个体差异,但仍有共性可言);

 

当这类共性的人说英文时(母语非英文),相较于直接听老外,或者其他非共同背景的人,他们可能会更能听懂彼此相似背景人所说的英文。

似乎中介语是第二语言思维尚不健全,需母语思维来补充表达的产物→你之所以听国人英语易懂→是因为语言思维类似(都处于某种相同中介状态)。

 

当你听十分接近英语母语的国人,讲英文,同样也可能遭遇听不懂的窘境。

英语思维 vs. 中式英语思维:在我们听彼此的中式英语时,认知要求低,障碍小,所以能听懂。

未完待续

你愿意,通过学习另一门语言,灵魂跳脱出“母语枷锁”,看清原本的自己,然后习得多语,再以宇宙之眼,观看这大地苍茫吗?

你也想看到自己吗?(←早前写的一篇文,点击阅读)

L

2021年3月18日19:54:15(初稿)

2021年3月19日02:26:29(修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